内蒙古哪里有加工蒙古族结婚礼服的地方,知道的朋友告诉下。谢谢了,我是蒙古族,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的。1996年07月03日的生日。男朋友是汉族四川省的,已经26岁

内蒙古哪里有加工蒙古族结婚礼服的地方,知道的朋友告诉下。谢谢了



1、内蒙古哪里有加工蒙古族结婚礼服的地方,知道的朋友告诉下。谢谢了

我就内蒙的 去呼伦贝尔吧 超美 再就是1定要去牧民家 感受1下蒙古族礼仪喝奶茶吃羊肉 鄂尔多斯婚礼也很有特色 想来可以百度以上地方哦~ 欢迎你!。



2、我是蒙古族,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的。1996年07月03日的生日。男朋友是汉族4川省的,已经26岁

不是的 婚姻法是中国大陆通用的,内蒙古也1样 男不得早于2十2周岁,女不得早于2十周岁。



3、请问在内蒙古自治区 男孩蒙古族20岁 女孩汉族21岁可以登记结婚吗

目前,我国1些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机关对婚姻法中的法定婚龄作了变通规定。新疆、内蒙古、西藏、宁夏、广西自治区和1些自治州、自治县,均以男20周岁,女18周岁作为本地区的最低婚龄。但这些变通规定仅适用于少数民族,不适用生活在该地区的汉族。



4、内蒙古族的风俗是什么

内蒙古族的风俗是:献哈达、祝寿、好客习俗、婚礼习俗、育儿习俗等。

1、献哈达 哈达常在迎送、馈赠、敬神、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,以表示1种敬意祝贺,这种礼节由来已久,去蒙古旅游经常会受到这样的待遇。

2、祝寿 祝寿是蒙古族人民为老人举行的1个礼仪庆典。蒙古民族的祝寿礼和过本历年都是在年纪大时才举行的。1般在6十、7十、8十、9十时才祝寿。不过父母亲在世时,儿孙辈即使到了78十岁也不许做寿。

3、好客习俗 蒙古民族对来客,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,1见面总是热情问候:“他赛音百努”(安好),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,微微躬身,请客人进蒙古包,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,问长问短,好似自家。

4、婚礼习俗 举行婚礼的前1天,男方要举行“祝福新房仪式”,而女方要举行“姑娘宴”。

5、育儿习俗 蒙古族人民对于生儿育女极其重视,所生婴儿无论男女,均在婴儿落地后即在家门外树立标志。如生婴儿为男的,即用榆树枝条削1把1尺5寸至2尺的弓矢,挂在门外。如所生婴儿为女孩,就在门外挂1个红布条。婴儿出生后的第3天举行洗礼仪式,备办酒席招待亲朋,以示报喜。



5、内蒙古族的资料

民族风情   [编辑本段]   草原盛会1那达幕:即游艺、联欢的意思,源于7百年前。那达幕之日商贩云集,说书献艺应有尽有,热闹非凡,最扣人心弦的莫过于赛马、摔跤、射箭。多在草原牛羊肥壮、稻谷飘香的8月份举行。   蒙古包:蒙古包1词来自于满族人对蒙古族住所的称呼,是游牧生活的产物。1般高78尺,宽丈余,先用木杆、牛皮订成网状方架数片,然后连成园仓式,再用园木组成伞形园顶,顶中 央有1个圆形天窗,晴启阴合,用以流通空气,吸收阳光,是草原牧区最喜欢的居住用具,也是外地游人最感兴趣的下榻场所。   祭敖包:这是蒙古族传统的宗教活动,敖包是在草原、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头、土块、柳条等垒筑而成的。“敖包”最早是在茫茫无边草原上建立起来的能识别方向、道路、边界的标志,后成为祭祀山神、路神的地方。祭敖包多在

7、8月份举行。祭祀时敖包上插树条,上面挂有5颜6色的布条或纸旗。在蒙古族人民心中,敖包是神圣的净地。   献哈达:哈达以白布帛或丝绸为主,长短不1,1段约1尺2寸至1尺5寸长,两端有丝脱出,约半寸许,其长短均视被交者和场合而定。献哈达是蒙古族迎送客人、馈赠礼品、年节交往中的礼节,有时还伴随吟唱和祝词,更染敬重的气氛。   手扒羊肉:蒙古语称手扒羊肉为“布和力麻哈”。是草原上蒙古民族简便实惠的待客食品。做法是刚屠宰后的羊,挑选好的部位,(头蹄下水除外)白水下锅,原汁清煮。羊吃草原上的5香草,调味齐全,不加任何调味品,只要掌握清煮技术,就能做得美味可口。在食用时不用餐具,用手扒着吃。   蒙古族敬酒:蒙古族斟酒敬客最考究,美酒是食品之精华,5谷之结晶,是最能表达朋友之忠诚的珍贵食品。主人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,托在洁白的哈达上,唱起感人的祝酒歌,表达自己的真诚与感情,此时客人理应随即接过酒,能饮则饮,不能饮则品尝少许,然后将酒归还主人,万不可推推让让、拉拉扯扯,谢绝主人的敬酒,否则他会认为您对主人瞧不起,不愿交朋友、不能以诚相待。   民间文化   [编辑本段]   安代舞:安代流行内蒙古,起源于库伦旗。传统安代以唱为主,伴以舞蹈动作,是科尔沁“博”治病的1种方式,带有迷信色彩。1949年以后,逐渐变为自娱性民间舞蹈,经过不断完善与发展,由民间进入剧场,成为喜闻乐见的民族艺术形式。   内蒙古民歌:《嘎达梅林》、《达那巴拉》、《那木斯来》、《劳工之歌》等;赞美故乡、思念亲人、怀念故土的歌,如《诺恩吉雅》、《母亲的恩情》、《金姐》等;哀歌、格言歌、摇篮曲、讽刺歌,如《波茹莱》、《都吉娅》、《丁格尔大喇嘛》等,仪式歌包括祭祀歌、安代歌、婚礼歌、宴歌、酒歌等,如《4季》、《金珠尔玛》、《篝火歌》等;反映妇女生活的歌,如《万梨》、《高小姐》、《德力格尔玛》等;情歌,如《韩秀英》、《达古拉》、《金叶玛》、《北京喇嘛》等。   鄂尔多斯婚礼: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蒙古族婚礼,有着悠久的历史,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,浓郁的生活气息,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。表达了勤劳、勇敢、智慧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和粗犷、豪爽、善良的性格。因此,鄂尔多斯婚礼广为传颂,驰名中外,它的许多健康的内容,优美的情节,至今还保留着,沿用着。   传统服饰   [编辑本段]   首饰、长袍、腰带、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主要部分。首饰是蒙古族妇女逢年过节、访亲探友时用于头上的装饰,多用玛瑙、珍珠、宝石、金银等制成,平时牧区妇女不戴帽子,常用红、绿绸缎缠头。蒙古袍是牧民喜爱穿的衣服。袍子宽大,长袖高领,钮扣在右侧,衣边用漂亮的花边点缀。袍色因人而异。腰带是穿蒙古袍时,扎腰用的长带,多为绸、缎布料,颜色与袍色协调。男子扎腰带,把袍子向上提,显得精悍潇洒。而女子则把袍子向下拉展,显得苗条矫健。牧民穿的靴子有两种,1种叫蒙古靴,靴头尖向上翘,靴腰长有图案,4季都穿。另1种叫马靴,圆头长腰,结实耐用   特色活动   [编辑本段]   内蒙古民俗节庆活动:   内蒙古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,赛马、摔跤、射箭被称为蒙古族的“男儿3艺”,每年7月中下旬举办的那达慕草原旅游节,集中展示蒙古民族歌舞、体育、竞技、服饰、饮食各方面的灿烂文化。那达慕,蒙古语为“娱乐”或“游戏”之意,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集会。那达慕开始以单纯的歌舞娱乐形式为主,后来增添了摔跤、射箭、赛马等比赛项目,场面隆重,气氛热烈。旅游节期间,游人可住在蒙古包品尝奶茶、还可以参与到骑射歌舞等节目中,充分体验草原民族的豪放自然的民族风情。   祭敖包活动1般在农历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举行,敖包,蒙古语为“堆子”,是用石头垒成的1座圆锥体的台子,上面竖着悬挂有经幡的旗杆和树枝。在祭典结束后,还将举行传统的赛马、摔跤等活动。   篝火节是内蒙古北部鄂伦春族人的传统节日,在每年的6月18日,鄂伦春人会燃起篝火,并集体围绕在篝火旁,载歌载舞,欢乐通宵。



6、内蒙古族资料

民族风情 [编辑本段] 草原盛会1那达幕:即游艺、联欢的意思,源于7百年前。那达幕之日商贩云集,说书献艺应有尽有,热闹非凡,最扣人心弦的莫过于赛马、摔跤、射箭。多在草原牛羊肥壮、稻谷飘香的8月份举行。 蒙古包:蒙古包1词来自于满族人对蒙古族住所的称呼,是游牧生活的产物。1般高78尺,宽丈余,先用木杆、牛皮订成网状方架数片,然后连成园仓式,再用园木组成伞形园顶,顶中 央有1个圆形天窗,晴启阴合,用以流通空气,吸收阳光,是草原牧区最喜欢的居住用具,也是外地游人最感兴趣的下榻场所。 祭敖包:这是蒙古族传统的宗教活动,敖包是在草原、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头、土块、柳条等垒筑而成的。“敖包”最早是在茫茫无边草原上建立起来的能识别方向、道路、边界的标志,后成为祭祀山神、路神的地方。祭敖包多在

7、8月份举行。祭祀时敖包上插树条,上面挂有5颜6色的布条或纸旗。在蒙古族人民心中,敖包是神圣的净地。 献哈达:哈达以白布帛或丝绸为主,长短不1,1段约1尺2寸至1尺5寸长,两端有丝脱出,约半寸许,其长短均视被交者和场合而定。献哈达是蒙古族迎送客人、馈赠礼品、年节交往中的礼节,有时还伴随吟唱和祝词,更染敬重的气氛。 手扒羊肉:蒙古语称手扒羊肉为“布和力麻哈”。是草原上蒙古民族简便实惠的待客食品。做法是刚屠宰后的羊,挑选好的部位,(头蹄下水除外)白水下锅,原汁清煮。羊吃草原上的5香草,调味齐全,不加任何调味品,只要掌握清煮技术,就能做得美味可口。在食用时不用餐具,用手扒着吃。 蒙古族敬酒:蒙古族斟酒敬客最考究,美酒是食品之精华,5谷之结晶,是最能表达朋友之忠诚的珍贵食品。主人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,托在洁白的哈达上,唱起感人的祝酒歌,表达自己的真诚与感情,此时客人理应随即接过酒,能饮则饮,不能饮则品尝少许,然后将酒归还主人,万不可推推让让、拉拉扯扯,谢绝主人的敬酒,否则他会认为您对主人瞧不起,不愿交朋友、不能以诚相待。 民间文化 [编辑本段] 安代舞:安代流行内蒙古,起源于库伦旗。传统安代以唱为主,伴以舞蹈动作,是科尔沁“博”治病的1种方式,带有迷信色彩。1949年以后,逐渐变为自娱性民间舞蹈,经过不断完善与发展,由民间进入剧场,成为喜闻乐见的民族艺术形式。 内蒙古民歌:《嘎达梅林》、《达那巴拉》、《那木斯来》、《劳工之歌》等;赞美故乡、思念亲人、怀念故土的歌,如《诺恩吉雅》、《母亲的恩情》、《金姐》等;哀歌、格言歌、摇篮曲、讽刺歌,如《波茹莱》、《都吉娅》、《丁格尔大喇嘛》等,仪式歌包括祭祀歌、安代歌、婚礼歌、宴歌、酒歌等,如《4季》、《金珠尔玛》、《篝火歌》等;反映妇女生活的歌,如《万梨》、《高小姐》、《德力格尔玛》等;情歌,如《韩秀英》、《达古拉》、《金叶玛》、《北京喇嘛》等。 鄂尔多斯婚礼: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蒙古族婚礼,有着悠久的历史,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,浓郁的生活气息,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。表达了勤劳、勇敢、智慧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和粗犷、豪爽、善良的性格。因此,鄂尔多斯婚礼广为传颂,驰名中外,它的许多健康的内容,优美的情节,至今还保留着,沿用着。 传统服饰 [编辑本段] 首饰、长袍、腰带、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主要部分。首饰是蒙古族妇女逢年过节、访亲探友时用于头上的装饰,多用玛瑙、珍珠、宝石、金银等制成,平时牧区妇女不戴帽子,常用红、绿绸缎缠头。蒙古袍是牧民喜爱穿的衣服。袍子宽大,长袖高领,钮扣在右侧,衣边用漂亮的花边点缀。袍色因人而异。腰带是穿蒙古袍时,扎腰用的长带,多为绸、缎布料,颜色与袍色协调。男子扎腰带,把袍子向上提,显得精悍潇洒。而女子则把袍子向下拉展,显得苗条矫健。牧民穿的靴子有两种,1种叫蒙古靴,靴头尖向上翘,靴腰长有图案,4季都穿。另1种叫马靴,圆头长腰,结实耐用 特色活动 [编辑本段] 内蒙古民俗节庆活动: 内蒙古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,赛马、摔跤、射箭被称为蒙古族的“男儿3艺”,每年7月中下旬举办的那达慕草原旅游节,集中展示蒙古民族歌舞、体育、竞技、服饰、饮食各方面的灿烂文化。那达慕,蒙古语为“娱乐”或“游戏”之意,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集会。那达慕开始以单纯的歌舞娱乐形式为主,后来增添了摔跤、射箭、赛马等比赛项目,场面隆重,气氛热烈。旅游节期间,游人可住在蒙古包品尝奶茶、还可以参与到骑射歌舞等节目中,充分体验草原民族的豪放自然的民族风情。 祭敖包活动1般在农历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举行,敖包,蒙古语为“堆子”,是用石头垒成的1座圆锥体的台子,上面竖着悬挂有经幡的旗杆和树枝。在祭典结束后,还将举行传统的赛马、摔跤等活动。 篝火节是内蒙古北部鄂伦春族人的传统节日,在每年的6月18日,鄂伦春人会燃起篝火,并集体围绕在篝火旁,载歌载舞,欢乐通宵。

相似内容
更多>